中国碳金融对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方式分析

2016-2-18 17:03 来源: 易碳家

近年来碳金融作为金融市场上的一股新生力量,逐步开始显现其对产业结构及能摞消费结构的重要影响。有关碳金融的准确定义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将碳金融表述为“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进行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产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碳保险、碳基金,以及相关金融咨询服务等业务。”碳金融活动所依赖的碳金融市场的出现源于两个国际公约一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这两个公约将国际社会对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转化为强制减排的义务,因此也造就了国际碳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

当前国际范围内的碳金融活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基于碳排放配额的实物交易活动;二是机构投资者和风险投资者介入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活动;三是基于碳权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如碳排放期货、期权市场;四是商业银行的碳金融创新活动。在这一部分,本文将深入分析我国目前开展的各项碳金融活动对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方式。

排放权交易的影响

碳排放权交易泛指各类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最早是由联合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创建的一种贸易体系。盯在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历程中,以碳排放权交易为基础派生出了各种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中国的碳金融发展进程尚处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碳交易市场规则和制度,以此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尚未开展。

目前我国的碳交易主要基于《京都议定书》引进的清洁发展机制,该机制为“附件一”缔约方和“附件二”缔约方创造了一种合作机制,发达国家或企业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具有减排作用的项目,利用项目产生的减排量抵消其超出《京都议定书》减排承诺的部分,同时,作为被投资方发展中国家获得投资方提供的技术支持或额外收入。在此模式下,碳排放量作为一种有价商品被市场交易,某一产业的碳排放量越大,随之产生的机会成本就越高。尤其是在碳交易的收益大于低碳技术改造成本或者新产业的投资成本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更多的资金会流入到现有产业的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和以低碳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包括清洁能源产业,如核能、风能、太阳能和水力发电等,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商业银行碳金融创新的影响

绿色信贷业务是国内碳金融活动的核心。商业银行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和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的企业或机构等,提供贷款扶持,有效扩大了这些行业或企业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意识到绿色信贷业务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其一,绿色信贷可以有效规避企业由于环保原因而被迫停产或关闭的潜在风险,从而避免不良贷款的增加;其二,绿色信贷项目可以帮助企业树立环保形象,彰显企业社会责任感;其三,绿色信贷的市场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将会成为未来银行业竞争的一个“主战场”。

因此,商业银行积极探索碳金融业务创新之路不仅可以解决低碳技术企业和新能源行业的融资问题,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同时可以促使银行业在绿色金融背景下迎来自身发展的新机遇,进而引领金融业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期。

碳基金的影响

碳基金是在《京都议定书》下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新型金融工具,由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投资设立,致力于在全球范围购买碳信用或投资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以获得碳信用或现金回报。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国际碳基金的数量随着碳交易的迅猛发展,以每年20% 的幅度增加,其中欧盟碳基金数量占全球数量的56%。从投资主体来看,国际碳基金中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已经超过半数,超越政府主导型基金成为碳基金投资的主要力量。我国碳基金的发展还不够成熟,目前主要以政府引导为主,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投资基金数量不多。从基金投向来看,碳基金主要有两种投资方式:一是碳减排购买协议方式( ER·PAs) ,即直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二是直接融资方式,即基金直接为相关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如股权投资、直接信贷支持等。我国目前成立的碳基金多用于为低碳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支持,进而促进低碳产业发展。(本文原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 年9月 第52卷 第5期))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