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僵尸企业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牛鼻子”

2016-1-26 10:16 来源: 中国石油报 |作者: 朱玥颖

近年来,产能过剩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痼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列为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化解产能过剩要抓住清理“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

何为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即实际产出与潜在产能之比)是国际范围内较为通用的判断标准。一般而言,产能利用率正常水平为81%至82%左右。产能利用率高于85%表示产能不足,低于75%则表明产能严重过剩。若以此标准判断,当前我国75%左右的产能利用率显示国内产能过剩问题已不容忽视。

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和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的背景下,工业领域呈现通缩趋势,产能过剩具有普遍性,部分行业甚至出现了绝对过剩。本轮过剩涉及行业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化解难度大,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风险之一。

“僵尸企业”是产能过剩最主要的“毒瘤”。“僵尸企业”是指丧失自我修复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必须依赖非市场因素生存的企业,表现为已停产或半停产,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由于市场中存在本应退出却不退出的生产者,市场价格被拉低到不合理的水平,导致竞争力强的企业由于无法获得相应的高利润而被迫退出,形成“劣币驱逐良币”,并最终导致全行业亏损。

那么,这道难题应该如何破解?

总的来说,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两国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更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滑。

具体来看,首先,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化解产能过剩。目前,我国在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钢铁和船舶5个方面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特别是钢铁行业位居产能过剩的五大行业之首。且产能过剩不仅发生在传统产业,一些新兴产业也因为重复投资、结构趋同而出现过剩。如光伏产业,由于资本缺乏理性、蜂拥而上,这个新兴产业很快变成过剩产业。

2015年1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强分类指导,对不符合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重组,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年底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其次,要处理好国民经济中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基础产业的关系。数据显示,在各类企业中,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最高,而资产周转率和主营收入利润率最低,收入、利润均出现最大幅度的下滑。这意味着,各类企业中,国企产能过剩最为严重,导致盈利能力急剧下降。

处置国企中的“僵尸企业”要以结构性改革为方向,坚持分类处置、因企施策,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以企业为工作主体,依法依规,确保稳定,立足于优化存量。应建立产能退出补偿机制,用于退出企业失业人员的职工赔偿、创业培训等,扶持失业人员以创业带动就业。

同时,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可以通过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实现配置效率提高,即在生产要素投入之外,通过技术进步、体制优化、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推动经济增长,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当前,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不可能彻底放弃钢铁和煤炭,但必须明确,不能再依赖这些行业,不能再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而是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互联网时代的供给侧改革不是简单地提高生产能力,而是增加消费端的基础设施供给,促使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新需求推动新消费、新消费倒逼新产业的产生和变革。

再次,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当前,我们正迎来“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者其他金砖国家还存在产能不足的问题,中国产能若能走进这些国家去弥补当地的产能不足,合作双方便可实现双赢。当然,让这些国家承接产业转移不是把落后的淘汰给对方,而是有选择性按梯队进行,促进互利共赢。

被誉为“创新理论”鼻祖的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中国若要走出产能过剩困境,或不可避免地需要迎接一场“创造性破坏”。但是中国人有智慧、有办法,只要把市场范围划好、监管标准明确,13.7亿中国人不仅能“创造性破坏”,更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