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后时代1.5˚C的商业机遇与挑战 中国碳减排路径在何方?

2016-1-14 23:27 来源: 普华永道中国


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一致通过《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2˚C之内,并努力把升温控制在1.5˚C之内,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近零排放。1.5˚C的目标高于众人预期,也成为协定的亮点。此外,评估和逐步提升减排目标流程的建立,也将强化国际和国家层面的行动。

国家自主贡献分析 

《巴黎协定》传递出在全球范围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信号,对中国今后的低碳发展也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分解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确保政策有效实施仍面临巨大挑战。普华永道2015年10月发表“低碳经济指数”(LowCarbon Economy Index, LCEI)报告,对那些影响工商企业需做出减排努力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报告认为,在2˚C情景下全球的碳排放强度需要每年下降6.3%,各国平均需要以快于先前两倍的速度来降低碳排放强度(即tCO2/$m GDP)。这也说明,如果要实现1.5 ˚C的目标,务须实现更大幅的碳排放强度削减。

过去十五年,随着能源效率的提升和低碳服务行业的发展,全球经济的碳排放强度以平均每年1.3%的速度下降(欧盟:2.4%;中国:2%)。2014年出现历史上最大降幅,即2.7%,说明经济发展不必然依靠高耗能高排放的支撑。

中国在NDC承诺至2030年实现碳排放峰值,碳排放强度与2005年相比减少60%-65%,并将主要能源消耗中非化石燃料能源比重提升至20%左右。LCEI分析认为中国的目标大致相当于实现每年3.5%的脱碳率,该目标具有可实现性。


商业影响 

对于商业而言,《巴黎协定》将会对能源、运输、工业、建筑和金融产生深远影响,并改变投资与消费决策。政府以快速提升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及其在能源结构中比例为目标,对煤炭行业继续施压。根据LCEI报告分析,尽管能效标准和排放标准在不断收紧,碳定价监管的覆盖也越来越广泛,煤炭仍旧在众多地区保持了成本和实用性的优势,因此直至2030年煤炭仍将在能源系统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也在酝酿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和发展非化石能源。自2013年中国在7个地区开展碳交易试点,超过2000家企业被覆盖要求强制减排。2017年计划建立国家碳市场,覆盖六大能源密集型行业,将成为世界最大碳市场。碳市场到底意味这什么?举例来说,一个US$20/tCO2的碳价,在2030年将构成能源密集型产业至少10%的成本。由于碳定价在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被采用,碳成本将成为投资决策中的重要因素,建议工商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尽早结合能源和其他资源使用情况组织碳排放数据分析及报告工作,开展减排目标压力测试,制定战略应对。

金融服务行业将扮演重要角色。低碳转型投资不仅需要对投资人的动员,还需要对相关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例如,为实现中国风能和太阳能目标需要的投资规模将达到2300亿美元或每年GDP的2%。从绿色信贷到绿色金融债券,在中国政府推动下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绿色金融服务市场正在酝酿并逐渐成为焦点。与此同时,金融机构有必要认识并开始评估气候风险对其影响。近期英格兰银行宣布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性是一项重大威胁,对不作为的宏观审慎风险也是一种严厉警告,并且鼓励金融机构将气候变化纳入其更为广泛的风险管理框架中予以考虑。这包括由更为严格的气候政策导致的“搁浅资产”到碳定价对其客户信贷价值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其提供资金或投保的资产的物理影响。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