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巴黎协定》具体内容,协定在推动各国为
减排付诸行动方面频繁使用“邀请”、“呼吁”、“要求”和“进一步要求”等措辞。虽然这些措辞在约束力上有所欠缺,但考虑到协定牵涉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内容中根据缔约方的多样性诉求所展现出的“弹性”被认为对协定达成至关重要。
“你不能总是以自己的条件强制其他人怎么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获悉各方达成共识后解释这种多样性诉求时说,“需要动员起这些国家,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把事情做好。”
合作“里程碑式”
这次《协定》的出炉,被不少分析师、媒体和官员誉为“全球合作”的典范。
设在美国华盛顿的智库世界资源研究所气候项目负责人珍妮弗·摩根认为,与《公约》框架下先前的法律文件不同,《巴黎协定》不仅富有雄心,而且得到了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标志着一种国际合作的新形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在一个共同且公平的框架下。”
履约任重道远
《巴黎协定》收获掌声,是国际合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全球减排努力设定了法律框架,也意味着下一阶段任务的启程。
《金融时报》评论,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现在已经进入又一个挑战阶段,即条约的迫切履行。眼下,各国只是通过谈判代表在外交上取得共识,而要将这一共识付诸行动,需要考验的是各国推动本国社会、经济和民众共同参与的政治智慧和决心。
路透社报道,不少国家在履行减排承诺
问题上面临来自国内的不小阻力。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决心推动解决边远地区通电难问题,而依据现有条件看,通电的解决方案只有依靠大规模燃煤发电解决,这对减排前景带来难度。
对于各国“难念的经”,潘基文也表达了一定的理解。
“我们应该认识到印度面临的挑战,”潘基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说,“3亿人口没有通电,数以亿计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