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访诺安基金交易团队何毅、杨以楼
Q:请谈一下当初创设该基金的想法,主要出于哪些因素的考量?
何毅:设立诺安基金,作为碳
市场和资本市场相结合的一次创新尝试,可以说是水到渠成、顺势之举。首先,
碳交易业务一直是华能碳资产公司最核心的业务之一,甚至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也不为过。尤其是全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启动后,公司投入了大量资源支持这项业务的发展,包括组建专业交易团队、建立内部交易制度等。公司交易团队为集团10家排放企业的委托交易业务,对比平均市场价格,每年都能降低近千万元的履约成本。可以说,公司开拓碳交易基金业务的条件是较为成熟的。
其次,我们选择设立基金的时点和地域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2014年上半年,五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年的履约,尽管交易量较小,但市场架构已经形成并逐渐完善。湖北市场尽管启动较晚,但其配额分配方案在几个市场中是最紧的,且从已运行半年的市场数据看其交易也是相对最为活跃的。
最后,从长远看,未来中国将进入大资管时代,资产配置的需求巨大。在国内
节能环保压力与日俱增的大背景下,碳资产有望成为潜力巨大的重要配置资产之一。诺安基金的尝试将为公司在未来进一步开拓
碳资产管理业务积累宝贵的经验。
Q:整个基金转运下来,作为具体经手人,肯定有许多的感悟、收获,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
杨以楼:说实话,整个基金运转下来,个人还是很有收获的。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吧:
一是通过全过程参与该基金的运作,作为操作人员,探索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市场研究分析方法。交易团队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供需分析-参与者分析-情景分析”三步走的市场分析方法,在借鉴参考资本市场分析方法的同时,充分考虑了
碳市场政策性风险大、筹码集中度高等诸多特点,为将来投资、市场分析等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通过全过程参与该基金的运作,个人对于投资的政策性风险把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特别是公司领导的支持指导,坚持每周一次的投委例会等,使交易团队每个成员无论是在认识上、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从初期只是单纯收集一手情况,逐步深入到政策制定者需求的分析、研究上来。
三是通过全过程参与该基金的运作,提高了个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和能力。在基金运营初期,作为操作员,我曾一度过于乐观,导致对履约日临近前出现的个别突发情况缺少充分准备、一些工作相对被动的情况。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时刻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Q:我们知道,作为中国第一只经证监会正式备案的专业碳交易基金,诺安基金已顺利运营终止,并取得了年化收益率16.1%的好成绩,可以说成绩喜人,很不容易。作为操作员,对下一步工作目前有哪些计划和安排?
何毅:诺安基金一期已经成为“过去时”,我们目前的主要精力已经转向二期基金的筹备上。公司领导提出二期基金应做到“三个扩大”,即扩大规模、扩大区域、扩大范围。目前,我们二期基金的方案已经初步形成,并有望在2015年年内推出。由于试点市场向全国市场的过渡已日益临近,二期基金将强化对过渡市场有关政策的研究,尽可能规避有关风险,并努力捕捉过渡市场的机会。
对于目标呢,就是希望基金二期在基金一期成功的基础上再创佳绩。一方面,我们希望在收益上能够更上一个台阶。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二期
碳基金能探索更多的创新交易模式,比如说做市商交易模式、现货远期、
ccer-配额互换期权等。
Q:最后,请结合此项基金的成功运作,分享一下个人在推进公司发展过程中,如何积极发挥作用的好建议、好做法?
杨以楼:鉴于公司及所处行业背景的特殊性质,在公司发展布局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团结、创新、主动”的工作态度及工作方法。
具体来讲,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公司同事的团结合作。碳资产公司是金融公司中与产业接触最紧密的,也是节能环保领域中与金融结合最紧密的,员工背景差异较大。基于公司所处的行业特殊性,作为公司一员,要在工作中坚持合作学习的态度、发挥术业专攻的同时,积极向周边同事认真学习、密切沟通。“团队合作”在碳资产公司中尤为重要。
碳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其规则、特性均与传统市场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始终抱有创新的精神。因为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基金运营管理还是在集团履约交易的过程中,单纯照搬金融领域或者欧洲碳市场的经验往往都是不足以完成任务的。
通过管理碳基金我也学到:有些市场机会是来自于主动争取而非等待取得的。比如:从基金发起设立到运营的整个阶段中,在动力和压力的双重驱使下,碳资产公司交易团队时刻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主动与相关主管部门沟通最新政策、主动联系主要参与者调研市场、以及多次主动总结经验教训。在主动争取下,从政策、信息和技术三个层次保证了碳基金处于市场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