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本文通过翔实的历史数据说明,本次巴黎气候大会要取得成功,100多个参会国必须找到一个最优的策略实行可行
减排的方案,且要考虑各国的经济、人口和环境承受力。
当地时间11月13日晚间,法国巴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恐怖主义袭击。当许多人担心将于11月30日至12月11日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是否会推迟时,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在14日宣布: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将如期举行。
与反恐一样,解决气候
问题同样需要的是勇气、决心与持之以恒。从2005年《京东议定书》正式生效,到2015年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于巴黎召开,已经过去了十年。这十年来,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中国的能源结构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无所不能(caixinenergy)将在巴黎气候峰会期间推出“绿色中国,非凡十年”专题,陆续带来:对本次气候大会结果的预测与分析,气候变化问题背后的能源结构调整路径,以及与解决气候问题相关的技术与商业模式介绍。
本文通过翔实的历史数据说明,本次巴黎气候大会要取得成功,100多个参会国必须找到一个最优的策略实行可行减排的方案,且要考虑各国的经济、人口和环境承受力。
一年一度的气候大会即将在法国巴黎举行,这次大会既像2009年哥本哈根大会一样高调宣传,但又吸取了那次大会的经验,在会前做足了准备,截至10月2日,大会已经收集146个国家,约占全球总排放量87%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并达成了一份相对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更为精简更多实质内容的51页德班平台行动增强协议草案。同时,无论是今年6月份的G7会议还是不久前的中美联合气候声明等国际会议,都表明全球主要大国对此次气候大会达成一项有国际约束力的气候约定文件的关注和支持。但是,仅仅大国领导人关注和支持只能说明对问题有了认识。当真正解决问题时,还必须要清楚造成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需要的实际付出和自身的能力等,最为重要的是各国之间能否找到一个适合各国的最优的竞争策略。
德班平台行动增强协议草案无论是对全球各国的短期(2016年-2020年),中期(2020年-2030年)的减排目标,还是长期(2030年-2050年),远期(2060年-2080年)都有所陈述和设定。但是具体到各国自主贡献文件,尤其是长期和远期减排目标还不明确,而且,国际能源机构(IEA)通过对各国自主贡献文件的减排分析,认为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上升2.7℃左右iii虽然低于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提交前预测的3℃,但是,仍高于此次大会的设定最低目标2℃。巴黎气候大会如何才能成为一次成功的气候大会?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人一定会有不同判别的标准,然而,对于地球环境安全来说,对于人类长期生存和地球生物多样性来说,判别标准很简单也唯一,是看大会能否达成会议最初设定目标即通过减排和低碳发展使地球表面上升温度控制在工业革命前的2℃或者1.5℃之内,且不影响食物的生产和分配。当然,此次气候大会成败的关键取决于能否到一个最优的减排策略组合,这个减排策略组合优于各国采取其他竞争策略,尤其是优于发达国家和新兴排放大国国家的竞争策略。当然,各国的竞争策略考虑必然会基于自身的排放数据、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等因素。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各国的历史排放数据和各国国家自主排放贡献文件来量化分析并利用博弈理论来预测巴黎气候大会的结果。
历史基础排放数据
根据现有已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IDCS)中的减排预测,是无法完成巴黎气候大会预定的减排目标,全球各国尤其是主要排放大国,是不是会提高减排目标,加大减排力度满足气候大会预定的目标呢?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最不发达国家如何分配减排任务才能在保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下完成减排目标呢?回答以上问题前,必须明确造成问题的原因,即明确各国历史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经济、人口的等基础数据。
全球各国工业化进程中温室气体无序排放是造成气候变化的元凶,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必须清楚全球各国的温室气体历年的排放情况。根据欧盟联合研究中心排放数据iv:本报告将全球排放国划分为两栏16个组分,按照2011年-2013年全球
碳排放量的前14名国家和欧盟28国为第一栏,剩余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另一栏,如图1-各国历年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比例情况图所示。另外,第一栏国家和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基础上实际GDP)、人口和国土面积占世界的比例情况也在图表2内详细表述。
图1.全球各国历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比例情况图
图2.14个排放大国和欧盟的排放量占比图
图表1、2表明,如果以世界温室气体总体排放量为100%,(不考虑每年总量的变化),发展中国家所占世界总体排放量比例(即排放量占比)从1990年到2013年的增长十分迅速,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中国在1990年排放量占比仅仅为10.91%,而在2013年,中国排放量占比增长至29.15%,增长了将近19%。印度的排放量占比也增加了一倍,由1990年的2.91%增长到2013年的5.87%。而同时期欧美各发达国家排放量占比在不断减少,尤其是欧盟28国,其排放量占比由1990年的19.04%降至2013年的10.51%,降了8.5%左右。但是第一栏中的14国+欧盟28国总体排放量占比在过去20多年变化不大,为世界总体排放量的81%左右。因此,中印两个发展中国家的排放量占比的增长空间可能来自于第一栏中其他12国和欧盟28国。经过数据分析发现,中印两国的排放量占比的增长恰好等于欧盟、美国和俄罗斯排放量占比的降低量。其他10国中的发达国家排放量占比有所下降,发展中国家排放量占比略有上升,但总体上其他10国中各国排放量占比变化不大。
但是,仅仅根据各国排放量或者排放量占比来讨论其未来的减排任务又必将违背巴黎气候大会的公平、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目标,且又有可能影响粮食生产的安全和分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考虑未来减排任务时,除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量外,同样也应该考虑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可持续发展程度、地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等。首先,分析一下温室气体排放与人口的关系,如下图3所示,在世界主要的14个排放国家和欧盟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量在1990年-2013年间低于世界水平,而全部发达国的人均排放量在1990年-2013年间均超过了世界人均排放水平。且占全球排放81%左右的14国+欧盟的总体人均排放量始终是世界人均排放水平的2倍以上。同时,还发现在14国+欧盟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量在过去20多年都在增长,尤其中国在过去20多年中的人均排放量快速增长,人均排放量由1990年世界人均排放水平的一半,2013年增长至世界人均排放水平的150%以上,且超过了欧盟的人均排放水平,但也仅仅超过了发达国家中欧盟人均排放水平。大部分发达国家的人均排放量在过去23年中处于波动但总体趋势为缓慢降低的状态,尤其是2005年京都议定书之后,发达国的整体人均排放趋势是降低的。但是不容乐观的是,无论是14国+欧盟的整体人均排放水平还是世界人均排放水平在过去23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状态。
如果以世界人均排放量为排放基准线,制定2030年的减排,发达国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减排任务巨大,至少要减少现有排放量的2/3,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韩国和沙特阿拉伯需要至少减排现有排放量的1/3。14排放国+欧盟从整体上也要减少现有排放量的50%。这样的减排任务虽然能满足巴黎大会将温度控制在工业革命前不上升2℃的目标,但是,必将脱离经济发展而无法得到执行。
图3.1990年-2013年世界上主要排放国和世界人均排放量
单位实际GDP排放是研究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最直接的数据,然而,这一数据必须选取基准年份和利用不同年份之间CPI的数值来推导。图4中的数据选取了以2010年为基准的实际GDP数据。然后利用各国单位实际GDP排放值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利用差值做出各国在1990年-2013年间单位实际GDP温室气体排放与世界平均实际单位GDP排放水平差对比图。在过去23年中,世界上主要排放国家除了中东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和伊朗,所有国家单位GDP排放都在降低,尤其是金砖五国中的中、印、俄、南非4国单位GDP排放降速飞快。图4中表明发达国单位GDP的排放都低于世界水平,而发展中国家仅仅巴西和墨西哥的单位GDP排放低于世界水平。其他发展中国家都高于世界水平,尤其是中国单位GDP排放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的1倍多。
图4,各国在1990年-2013年间单位实际GDP温室气体排放与世界平均排放水平差对比图
图4表明中国、印度、俄罗斯、伊朗、南非等单位GDP排放高的国家,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发展,虽然,近些年来,单位GDP排放大幅降低,但是在未来制定或者提高减排目标时应从降低单位GDP排放强度入手。中国虽然在这方面做的很好,然而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即使完成设定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40-45%和60-65%,可仍然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在各国被要求提高减排任务完成巴黎大会目标时,中国的目标可能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无论是人均温室气体排放,还是单位实际GDP排放,如果仅仅以此来制定减排任务完成巴黎气候大会2℃的目标,显然也不能全面考虑到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为了更好的衡量在制定减排任务时各国的压力和能力,再来分析一下世界各国人均生产单位GDPvi(2011年基础上按照各国购买力计算的GDP)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图5所示。
图5.全球各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内人均每产生1000$GDPvi(2011年基础上购买力GDP)的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同时期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对比图
图5是通过对14国+欧盟各国中人均生产单位GDP(购买力)产生的排放跟世界水平进行比较,然后利用之间的差值绘制而成的。图中表述的情景和图4中的情景类似,中国、印度、俄罗斯、南非的人均单位GDP排放高于世界水平,而发达国家人均单位GDP排放低于世界水平。从1990年-2013年,中国的人均GDP排放水平迅速下降。到2013年已经接近世界水平。欧美、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益等发达国家人均单位GDP虽然一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20多年来跟世界水平相比没有多大变化。
如果以世界人均购买力GDP排放为基准(即每人创造多少财富或带来生活需要的购买力就可以有多少温室气体排放)来制定和提高未来减排任务,满足巴黎气候大会的目标时,虽然从字面上的意思感觉是公允的,但是,忽略了人的差异,包括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宗教信仰等。而且发达国家也就不用减排了。显然是不合理的,也违背巴黎气候大会减排宗旨。经过以上分析和这些年气候大会进展情况来看,合理的制定气候减排目标也只有各国在充分了解自己经济、人口、环境等状况下,制定适合自己国家的减排目标,即各国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INDCs),才能体现出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图6,14个主要排放国+欧盟自主贡献文件摘要
图6为14国+欧盟提交的减排目标的摘要和测算,现在只有中东两个国家沙特和伊朗没有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各国提交的文件(特别是减排方面)是按照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指南viii来分类的,基本分成三类:1).总量减排的国家;2).以某一基准年单位GDP排放强度来减排的国家;3).BAU模式下减排的国家(即以通常商业模式(businessAsUsual)发展下估算未来某年排放量,在此排放量上减排的国家)。由于指南是非强制性的,因此,从目前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来看,内容是五花八门的。从减排效果上来看,即使承诺单位GDP排放强度降低的国家和BAU减排的国家的排放总量不增加,总量减排的国家最高减排目标也仅仅相当于在2010年世界总排放量的基础上减排14.40%。肯定是完不成巴黎气候大会的既定目标。
无法找到一个合理又合情的数值作为基准减排参照数值,各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又无法完成设定的目标,难道巴黎气候大会一定就不能成功了吗?先来看看在面临一个地球所有成员都将承受的灾难又只有所有成员共同努力才能避免灾难发生的情况下,各国是如何博弈的。
全球各国减排的博弈
由于人类工业活动无序的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气候变化,威胁着人类生存安全,这一点在国际上取得了共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到本世纪末,争取使地球表面温度不超过工业革命前1.5℃或者2℃,这一点也在德班平台行动增强协议草案得到全球大多数国家的确认。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实现此目标?全球各国和国际组织机构在过去几十年里尝试了许多办法,也做出诸多努力,但收效甚微。如2005年的执行的京都议定书,首先将全球各国分成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而发达国家有强制性的责任同时通过京都议定书的排放贸易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转让资金、技术的等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如果以京都议定书的模式,简化为竞争模型。
表1.全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执行减排与不执行减排的竞争模型
从上述模型中发现,京都议定书的结果为(1,0),即发达国家既承担减排成本又承担以后可能适应和抵御气候变化的成本,发展中国家也要承担以后的适应和抵御气候变化的成本。此结果不是纳什均衡,必然不会长期存在。从过去历史实际情况中来看,这种机制也仅仅得到欧盟28国及欧洲其他国的支持和实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不参加或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也是看到这种竞争的结果,不是双赢的结果。从2005年到2012年减排效果上来看,也证明了这种机制无法达到减排效果,如图7,2012年的全球总排放量比2005年全球总排放量增长了17.8%,而且期间还发生了影响碳排放量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但是,如果全球各国都不减排,任其自由无序排放,虽然是一种均衡状态(0,0),但是地球村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这种均衡的输家,付出成本更大。发展中国家减排,发达国家不减排这种趋势(0,1)没有理论基础,也不进行讨论。因此,全球各国要达到共赢的状态和稳定的均衡状态,必须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都同时减排,发达国家应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应始终抱有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决心。
图7.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排放量对比图(图中将其余150多个国家的排放量按照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均分)
结论:温室气体如果仍然无序的排放,全球各成员最终都将为气候变化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巴黎气候大会被视为挽救地球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最后一次大会,其成败决定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但是,巴黎气候大会的成败不决定到底是80个国家领导人参加还是100个国家领导人参加,也不会受到外界热切的呼吁和期盼的影响;更不直接取决于几个大国领导人的决心和行动。因为,这是一个将近200个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经济发展、不同气候地域的国家之间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可能有千万个,但是胜利的结果仅仅只有一个,纳什均衡,即找到一个最优的策略实行可行减排的方案,如果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不采取最优可行减排策略,其付出的成本将大于其采取最优可行减排成本策略。
在经过20多年的摸索减排基准线和反复失败中。巴黎气候大会在一年前走出了成功的一步,要求各国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当然,联合国的人员明白各国不会一次性亮出底牌,所以在德班平台行动增强协议草案中也指明各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也不是最终的减排方案。巴黎气候大会成败的关键是找出一个达到纳什均衡的共赢策略组合,找到了巴黎气候大会必然是一次成功的大会,将会记入人类的史册。找不到人类将继续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摸索。全球碳定价系统和德班平台行动增强协议草案规定的2030年-2050年全球各国在2010年基础绝对减排40%-70%和2060年-2080年大部分国家实现碳净排放量为0t的宏伟目标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策略组合,但是,该策略是否被各国接纳又是一次艰难的博弈。总之,期盼人类在面对灾难来临之前,各国能够放弃彼此之间的争执,都尽最大努力去化解灾难,而不是现在互相推卸任务,以后互相抱怨是对方责任。希望巴黎气候大会是一次成功的大会。
(无所不能特约作者,李建广,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无所不能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