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5年度
碳排放配额第一次有偿竞价发放于9月21日举行。广州碳
排放权交易所公布了这次竞价结果:共有19家控排企业参与了本次竞价,最终4家竞价成功,统一成交价为16.1元/吨,成交量为30万吨。
广东省目前共有控排企业186家。参与本次竞价的控排企业大约仅占全部控排企业的1/10。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的官方微信称,本次参与竞价的控排企业以
电力行业居多,而电力行业的控排企业几乎全部为国企。
这意味着:在广东进行
碳交易试点的第三个年份,碳交易的
市场依然没能真正形成。绝大多数控排企业依然将购买碳排放配额视为企业成本,而机构投资者则认为碳交易市场的
政策风险太高。
碳交易是由政府强制形成的市场。广东是中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广东省规定,电力、
钢铁、
石化和
水泥四个行业中年排放二氧化碳2万吨或以上的企业,自2013年12月起,强制参与碳交易。控排企业和单位的配额实行部分免费发放和部分有偿发放,并逐步降低免费配额比例。
2014年,在广东碳交易试点一周年履约之际,时任广州碳排放交易所总裁的靳国良在接受财新记者专访时曾表示:“政策和执法的不确定性是目前
碳市场最大的风险。”(详见《靳国良:碳交易首年考核履约须慎重》 )
一语成谶。在广东碳交易试点中,关于配额如何发放,政策三年三变,免费配额比例并没有如预期降低,反而越来越高。纳入控排企业的行业亦没有扩大。
2013年,控排企业可通过竞拍获得3%的有偿配额,另外政府发放97%的免费配额。但只有参与竞拍,这97%的免费配额才能被激活。竞拍底价设置为60元/吨。这一年,广东省控排企业的总配额量为3.88亿吨,其中通过竞拍方式发放的有偿配额为1600万吨。(详见《广东推迟碳交易企业履约时间》)
2014年,广东省计划将800万吨碳排放配额分四次竞价发放,发放底价将实行阶梯上升,四次竞价底价分别拟定为25元/吨、30元/吨、35元/吨、40元/吨。(详见《四机构竞买粤2014年度碳排放配额》 )但这一年,广东省的800万吨配额没能全部竞拍出去。
2015年,政策再次变更为:将200万吨碳排放配额分四次竞价发放,并设拍卖保留价12.84元/吨。
政府规定的有偿配额从1600万吨降至200万吨,意味着政府已经意识到此前两年免费发放给控排企业的配额已经过多,需要收紧配额以维持市场流动性。
只是绝大多数控排企业并不认为碳排放配额将成为企业的资产,他们更愿意将其视为企业的成本。(详见《广东两家控排企业未履约》 )中山大学低碳科技与经济研究中心和ICIS安迅思联合发布的《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分析报告(2013-2014)》也显示,一半企业选择碳交易只是单纯为了实现碳排放目标,即完成履约,只有5%的企业是为了从交易中获得利润。
尽管碳交易在企业的诸多成本中占比不及1%,但对于钢铁、水泥这样产能过剩的行业而言,每吨成品的成本比其他企业高出哪怕一分钱,都可能会对其销售额产生影响。
据财新记者了解,广东省碳交易这三年政策变更的背后,不乏企业和政府的激烈博弈。政府为有偿竞拍设置的底价也一降再降——从60元/吨降至当下的12.84元/吨。对控排企业来说,这意味着降低了他们的成本。
机构投资者由此损失惨重。在广东碳排放的二级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已占据半壁江山。尽管二级市场的成交量在这三年中确实在不断扩大,但多家投资机构负责人均对财新记者表示:政策一再变动,使得市场风险极高。在中国即将于2016年启动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当下,他们更愿意采取观望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