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的阿波罗计划

2015-9-10 23:49 来源: 易碳家--中国碳交易网 |作者: 刘丛丛

应对气候变化的阿波罗计划

今年6月,英国皇家学会发布由英国政府前首席科学家、英国气候变化特使大卫·金,BP前首席执行官约翰·布朗等7名著名科学家和经济学家联合起草的《应对气候变化的阿波罗计划》报告。

该报告名称借鉴美国冷战期间启动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认为全球需联合投资开展面向未来的科学项目,以应对影响人类共同持续发展的气候变化问题。报告回顾并预测了全球碳排放及可再生能源发展形势,指出全球可再生能源价格持续降低,2030年全球新增发电能力大部分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建议各国政府在未来10年内增加在太阳能、风能、核电与储能、能源效率及碳捕获技术领域的公共研发投入,使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低于煤炭。该报告计划已获得英国、美国、日本、中国等多国关注,并已在七国集团峰会上进行探讨。七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到本世纪末逐步取消使用化石燃料,并承诺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10年削减40%~70%。

控制能源使用带来的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行动目标

地球大气CO2浓度持续增加,全球洪水、干旱、极端天气频发,向世人警示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截至2015年5月,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从前工业时代的270ppm上升至400ppm,致使全球温度比前工业时代上升了0.8℃。

据IEA(国际能源署)预测,即使迄今为止关于减缓气候变化的所有的政府承诺都兑现,全球CO2浓度也将在2035年超过450ppm的警戒线,使全球温度升高2℃,带来大量的冰层融化和主要海平面上升。实际情况比预测数据可能还要糟糕。

自能源使用的CO2排放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预计将增长33%以上,能源使用带来的CO2排放将达到每年350亿~400亿吨。

尽快采取行动大幅降低CO2排放、阻止地球升温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行动支持。2010年坎昆会议已达成协议,要求全球采取共同行动将温度上升控制在2℃以内。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和IEA建议采取提高能源效率、加快向非化石能源过渡、扩大碳定价机制适用范围等政策措施,来达到2035年来自能源使用的CO2排放降低40%的目标。

全球可再生能源价格持续降低,2030年全球新增发电能力大部分将来自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在某些国家已具备较强竞争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太阳能、风能装机容量不断增加,价格不断降低。全球硅光伏组件累计容量从1976年不到10兆瓦增长到2010年的30000兆瓦以上,平均价格下降超过90%。风电价格也下降明显,丹麦陆上风力发电厂1981年以来平均价格下降了约50%。随着光伏电池价格的下降以及碳价格的约束,2030年光伏和风力的发电成本预计将低于煤炭和天然气,全球新增发电能力大部分将来自可再生能源。

全球可再生能源研发投入偏低,电池、氢燃料、智能电网等能源储存和传输手段是新能源推广应用的技术难点

世界各国在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方面的科研投入相对较少。OECD国家每年只有约60亿美元用于可再生能源研发,不到公共研发总投入的2%。全球2012年用于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只有1010亿美元,与5440亿美元对化石能源的补贴相差甚远。欧洲对可再生能源补贴只占公共科研补贴总额的1/30。

未来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地区将在印度、非洲以及东南亚等太阳能较为丰富的国家。但是风能和太阳能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只有解决他们的存储和传输技术难题,才会持续降低可再生能源价格,使其获得更大规模应用。未来改善能源储备技术的关键领域有:电池、蓄热、电容器、压缩空气、燃油泵、调速轮、熔盐、水力发电、氢燃料以及智能电网等。这些是促使新能源大规模应用,降低碳排放亟需投入的科研领域。

增加国际社会对太阳能、风能、核能,以及应用碳捕获技术的煤炭和天然气的公共科研投入,突破能源储存、传输及效率方面的技术瓶颈,是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目标的可行路径

报告认为,可再生能源比化石能源更清洁、比核能更安全。人类所面对的气候挑战,只有科学和技术能有效解决。建议国际社会政府间联合起来,在未来十年内,每年投入至少150亿美元,即全球国家每年GDP的0.02%,用于可再生能源研发,突破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的技术瓶颈,使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2020年实现新建可再生能源价格低于煤炭,全世界范围内2025年新建可再生能源价格低于煤炭。

报告建议国际社会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六大方面的公共研发支持: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核能、应用碳捕获技术的煤炭和天然气,以及能源的存储、传输及效率提升方面的关键技术。

报告建议借鉴半导体行业经验,成立技术委员会协调和引导世界范围的相关研发,每年发布和修订技术革新路线图,在保护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向社会公布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报告建议世界主要国家都加入,以共同面对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共建更加安全和美好的世界。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ETRI)企业传媒设计部

文章来源:经纬油气微信号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