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量

2014-5-7 17:09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作者: 张博

       在中国的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在过去的近30年之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消费量从1978年的5.7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09年的30.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份额高达70%,而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消费量一直保持着较低水平,2009年,煤炭和石油的消费比重分别为70.4%和17.9%,清洁能源的消费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2%。 巨大的高碳能源消费导致了较高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中国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1980年的10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60亿吨(见表1),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CO2排放国,巨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中国自身的环境保护及社会发展也构成严重威胁。 

       据中国碳交易网了解到,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三种效应:一是增长的规模效应。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会导致环境污染程度的加重,产出的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要素投入,在生产的过程中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从而产生的废气及其他固体污染物总量就会增加;二是结构效应。 

       经济的发展延续着从农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当经济结构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工业时,环境污染是不断增加的;当经济结构从能源密集性重工业向服务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时,环境污染会开始下降。同时,当国民收入增加时,经济产业部门的内部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不同产品和不同产业部门所造成的污染是不同的,使用清洁能源或者污染排放较少的产业份额不断增加,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部门逐渐被淘汰和衰退,从而使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出现相反的发展方向;三是技术效应。随着技术进步的发展和新技术在传统部门以及能源部门的广泛使用,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技术取代了陈旧的能源使用技术,这时环境的质量就会得到改善。通过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使环境污染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持续下降。

       在这三种效应中,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可以被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抵消,当规模效应占主导地位时,环境污染问题会增加,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占主导地位时,环境质量就会得到改善。据中国碳交易网了解到,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往往需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国民收入具有较高的水平,国家和企业才有能力在研究和开发方面进行大量投入,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从而达到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另外,只有当国民收入到达一定的高度,人们富裕之后,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意识才会加强,对于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政策措施的要求才会增加。因此,简单的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可取的。通过对三种效应的分析可以看出,如何发挥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降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峰值(拐点高度),应当成为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经济增长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只有通过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来降低规模效应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才能够促使经济活动与环境资源的均衡发展。

       从产业结构变动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第二产业仍然是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其碳排放量保持在46%左右,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对降低碳排放起到明显的作用,经济结构的优化对于节能减排具有很大的空间。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2000年以来,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了明显的减少,并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发展,这与中国实行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大对污染的治理以及新能源的开发使用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说明了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潜力。虽然技术进步对于经济的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大多集中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上,对于降低碳排放的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因此,经济增长对于环境的结构性效应和技术效应还不显著,高速的经济增长始终处于一种“高碳”的状态,发挥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规模效应的抵消作用,是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