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哥本哈根、坎昆承诺的目标,就是到2020年,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的碳强度,单元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5%,森林碳汇达到13亿立方米,森林面积达到4000万公顷。这些目标从2010年以来,就是“十二五”规划以来,经过全国上下的努力,政府、企业、老百姓都出了力,应该说目前进展我们还是满意的,而且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可以有把握的说,都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再经过五年努力,“十二五”的努力为“十三五”最终实现2020年的目标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所以我们现在对实现2020年的目标充满了信心。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事情,从国家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比如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工作方案,“十二五”
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就是2014年到2020年的规划,我们制定这些指导性的文件,指导各行各业、各个地区来按照国家统一战略和
政策的部署和引导,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在
电力行业以及主要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另外我们对重点地区,比如京津冀地区,结合治理雾霾等等,采取了一系列,可以说是壮士断腕的措施,这些措施为产能升级、竞争力提高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公共财政、社会资金都有大量投入,技术也有所进步。比如煤电行业,这是一个主要的排放源,经过这些年的努力,2007年,国家安装了第一部超超临界的火电机组,单机容量在100万千瓦,这是
浙江玉环电厂。当时还是凤毛麟角。到现在,占比大大提高,现在超超临界已经是火电主力机型,现在逐步淘汰落后机组,最大限度的使用先进机组,使燃煤发电效率提高,最大限度的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包括
冶金、电解铝、石油
化工、
水泥等等高耗能的领域,应该说在过去十年里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的能效产生了一批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领先的企业和技术。
此外,我们的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像高铁这样的建设,长远来看是低碳的,未来高铁以及公共
交通体系,以及城市里的地铁、
公交体系,如果再进一步完善,应该说已经为我们未来的减排预先作出了贡献。从基础设施上,就决定了我们完全有可能向低碳经济方向迈进的。我这里想提一点,在交通领域里减排是十分困难的,比如说欧盟经济体,它在其他很多领域减排已经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进步,但是唯有交通,最近几年它的交通排放还在上升,足以可见,在交通、建筑这样的基础设施领域里减排的艰难,中国现在在这个领域正在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