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虽已是中国未来必然的发展方向,但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能源资源禀赋、能源效率、技术能力储备、体制
政策基础以及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等也共同决定了中国
想要实现国家自主贡献(INDC)目标仍将面临以下种种巨大挑战:
首先,资源的可得性将增加实现贡献的风险。例如,要实现国家自主贡献,需要获取大量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以替代部分煤炭,如何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确保资源可靠的供给、保障能源安全是中国实现目标的巨大挑战。
第二,中国经济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以机械制造、
钢铁、
建材、
化工等为代表的具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在经济中仍占据较大比重,同时,城镇化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
施建设不断推行。这些都必然带来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持续增长。据易碳家了解到,尽管中国政府已开始着力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但这种努力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且可能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而出现反复,需要克服巨大的困难。
第三,随着中产人口占比的逐年提升,在
交通、建筑等方面的消费排放压力会上升,甚至在中长期会超过制造业的排放压力。如何塑造年轻一代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对中国实现国家自主
贡献目标至关重要。
第四,技术本身的可靠性和不确定性是约束中国贡献目标实现的另外一个重大挑战。例如如何确保可再生能源的上网和电网的稳定供应,如何解决发展水电、核电时的额外影响如环境影响、核安全
问题等,如何解决碳捕获封存(CCS)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等。
第五,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仍比较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尤其是在关键的低碳技术和适应技术领域仍存在欠缺。如果通过有效的国际技术合作机制确保技术的可得性是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六,落实减缓和适应贡献目标面临巨额投资需求和“结构化”成本。实现中国贡献目标需要大量增量投资,这些投资有一部分能带来经济回报,但也有很大部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诸如碳捕获封存(CCS)等技术的应用。除了经济成本,中国实施贡献目标短期内还可能面临其他社会成本,例如淘汰落后产能,会引发结构性失业和其他社会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以缓解和消除这些社会成本。
第七,社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能力普遍不足,意识、体制、社会机制的改善任务十分繁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宏观管理能力尚有不足,法律
法规、政策体系还非常不健全,许多领域仍然处于空白
状态。中国目前还缺少健全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监控核算能力和执法能力都还比较薄弱。这些都将对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形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