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碳汇与碳汇贸易:定义与产业属性

2014-4-29 06:32 来源: 中国碳交易网

       碳汇与碳汇生产。这里的“碳”指二氧化碳(CO2),它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地球持续暖化和全球气候恶化的“元凶”。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是节能减排,但在此基础上培植、壮大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也能在较大程度上控制大气CO2含量,如发展林草业、增加植被覆盖,就属于典型“绿色”吸碳、固碳和转化CO2行为。科学研究表明,林木蓄积量每增加1m3,大约可以吸收CO21.83 t,释放氧气1.62 t(赵雁屏 等,2012)。全球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森林占39%~40%,草地占33%~34%,农田占20%~22%,其他占4%~7%(齐惠,2012)。在草场方面,每hm2天然草原固碳能力为1.5 t,相当于每年减少CO2排放量6.9t。由此推算,中国4亿hm2草原固碳能力为6亿t,相当于减少CO2排放量27.6亿t,大约能抵消我国全年CO2排放总量的30%(勿日汗 等,2010)。这种主要利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转化空气中CO2的过程、活动与机制,被《京都议定书》定义为“碳汇”(Carbon Sink)。相应的,本文将培育和壮大自然生态系统吸碳、固碳和转化CO2能力的人类行为称为“碳汇生产”。

碳汇贸易

        生态环境的这种自净能力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即环境容量资源。它们可以用来清除、稀释污染物,支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可以提供清新空气、优化自然景观,开展旅游休闲,发展生物产业;等等。因而,碳汇具备了“有用性”。同时,在资源瓶颈、生态危机和环境公害凸现与频发的当代经济体系中,环境容量资源显然是一种优质的稀缺资源。“有用性”和“稀缺性”使碳汇产生了价格,具备了商品属性和交易功能。

       碳汇贸易实质上既是一种排污权交易,更是生态服务价值的有偿转让,是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种行为的专业分工和区域布局。因为碳汇买卖双方交易的实体是生态系统的衍生产品,即生态服务,并非吸碳固碳主体(如草、木、土壤等),所以,准确地说,碳汇贸易应该是一种碳信用交易。


碳汇的产业属性

       与有形物质产品一样,碳汇生产与碳汇贸易属于碳汇产业的两个核心组成部分。其中,碳汇是植被吸碳的一种自然能力,它既是植被产权拥有者开发利用碳汇的前提条件与物质基础,也是碳汇贸易的交易主体。碳汇形成与壮大主要通过种草植树以增加陆地绿色覆盖来实现。通过发展林草业形成强大的碳汇能力,可以为本地产业、城市发展及人类生活提供巨大支撑,我们将这部分碳汇称为“自用碳汇”,体现为一次产业。而当地暂时不想开发、不能开发的剩余碳汇资源将进入流通领域,称为“交易碳汇”,归入三次产业范畴。这样看来,碳汇产业融一、三产业为一体,充分体现和顺应了“一三融合,三产互动”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现代经济的产业融合趋势。

最新评论

碳市场行情进入碳行情频道
返回顶部